今天是:2023年3月08日 星期三 农历:癸卯年二月十七 常熟新市民事务中心欢迎您! 单位地址:常熟市青墩塘路100号
盐铁塘西起张家港市杨舍镇北,由西旸入常熟市、横贯东乡,经福山、邓市、花庄、赵市、梅李、珍门、董浜、支塘、窑镇入太仓县,在葛隆镇入上海市,从黄渡入吴淞江,全长95公里,在常熟境内长30多公里。
盐铁塘,相传系西汉宗室刘濞封为吴王时所开凿的一条河道,因转运盐铁而得名。刘濞是汉高祖刘邦之侄,因建立战功而封为吴王。封地辖有会稽、豫章等三郡五十三城。汉文帝时,刘濞遣其子入侍皇太子,因“争道不恭”被杀。从此,刘濞怀杀子之仇,萌反心,托病不肯晋京。史载其“招致天下之亡命者”,因豫章之铜山,盗铸钱,东煮海水为盐。所以“国无赋,而用饶足”。是时,刘濞“积金钱,修兵革,聚粮食”。卅余年,以“附循其民”。他兴修水利,转运盐铁,开发经济,使农商各业有所发展,得到吴民拥戴,故开凿盐铁塘是在情理之中。后来,刘濞因汉景帝采纳晁错建策,强本抑末,削夺诸侯国的封地,遂于景帝三年(前154年),联合楚、赵、胶东、胶西、淄川、济南六国,以“诛晁错、清君侧”为名,起兵反叛(即历史上的吴楚七国之乱)。后被周亚夫将三十六军击败,逃至东越被杀。据此,刘濞开盐铁塘的时间,应为公元前179年至前154年间,距今已有二千一百余年。
盐铁塘西岸,有土埂一条。《支溪小志》载:“自福山面下,有沙冈身,二万零八十余里,以限沧溟,冈身者苏州之扞海也”。相传此处原无冈身,一日二潮,西岸土地低洼,海水内侵一二十余里,人称海漫。沿海土地无法耕种,农户无以为生。此事感动了东海龙王,它施展法术,一连掀起三个大浪,将海沙推上岸,遂成冈身,挡住了海潮,沿海土地渐渐被开垦成田。此冈身经上海复旦大学地理室用放射性碳素测定,距今约为四千七百年。学术界也有人认为,盐铁塘是在冈身外开凿的一条随塘河,利用此河,以杀潮势,确保冈身不受冲刷,更好地发挥扞海作用。至五代吴越国时期(907-978年),因冈身外滩地淤涨,海岸线已伸展到杨舍、鹿苑、福山、浒浦、茜泾、江湾、北蔡、下砂一线,不再需要以冈身挡御海潮。钱缪置兵海边,水军往来,为冈身所阻,甚为不便,下令掘开,冈身遂断。建国初期,断续的冈身尚存,宽约百米,顶高程吴淞7-8米。1958年后,大部经过平整。冈身土质属沙性,建筑上用的蒋沙。即来于此。随着基本建设的发展,逐步被挖取。
盐铁塘不论是刘濞为运盐铁而开,还是为冈身而凿。它在水利上的作用,为历代治水家所公认。清乾隆三十一年(1766年),知县康基田浚盐铁塘记:“论吴中之水利者,自三江故迹就湮,吴淞一江不能独泄太湖之水。于是求之东:北之港浦,注海入江以导之。然纵之以为浦,必横之以为塘。浦为干而塘为支,干河深广面支河淤浅。虽有宣泄之利两无灌溉之益。故自茆、梅李诸大浦而外,盐铁一塘尤宣急治者也。”此塘南北相贯,跨涉昆出、嘉定之境。其在昭邑(昭文县),则东连歇泾,西接支塘,远承诸湖之水,由福山港而达之江。而邑境沿江滨海之区,地势特高,号为冈身。每苦干旱,昔人凿塘,横贯其间,因以吸引潮汐,蓄聚雨泽。俾水道流通支河小港,脉络灌注,沾溉高仰,厥惟要哉。不独盐铁出入,往来舟楫之便也”。盐铁塘是沟通耿泾,海洋泾、常浒河、徐六泾、金泾、白茆塘、七浦塘、杨林塘、浏河等的入江干河,可起到调节水流的作用。如当七浦之水难于泻泄,可调入白茆塘泻泄,它的作用就显丽易见。
盐铁塘自赵市以下,河西大部地势低洼,高程在吴淞四米以下,属阳澄圩区。土表层多属湖积物质,以棕灰,青灰色亚粘土及淤泥质土为主,多种稻麦,习称低田稻区;以东则地区高亢,较有起伏,大部高程在四米以上,属滨江平原。土质以黄棕色粉砂与粉质亚粘土为主,间有贝壳碎片,多种棉麦,习称沿江棉区。故盐铁塘又是一条高低分级河道。《太湖水利史》载:“唐代以这条西北通向东南高低分开的盐铁塘为干河,于东西两岸分别开挖塘浦,广置堰门、斗门,控制启闭。既可堰水予岗身之东,灌溉高田,又可遏岗身之水,减免湖东洼地数百里流注之势。所以盐铁塘不仅是一条有利于调节江湖吐纳,方便盐铁、粮食运输的水道,而且是一项高低分片治理的工程典范”。
盐铁塘在水利上作用显着,但地处沙土地带,水土易流失,河坡易坍,且受潮汐吐纳髟响,谚云:“海水一潮,其泥一箬”,日积月累,渐次淤垫,故历史上常浚。据县志载,早在唐大和中(831年左右),即有疏浚盐铁塘之役。明代宣德九年(1434年),知县郭南,景泰五年(1453年),巡抚户部侍郎李敏,弘治十年(1497年)提督水利工部主事姚文灏,嘉靖二年(1523年)水利工部郎中林文沛,亦都主持疏浚过。平时,在疏浚入江诸浦时,往往同时附浚盐铁塘。
民国时期,盐铁塘亦浚治过多次,六年(191 7年),浚治耿径至珍门六泾桥一段,工程颇巨。十四年,浚大石桥至河口桥一段,长690丈,底宽4.5尺,面宽二丈五尺。廿二年,自支塘南贺舍至镇北老坝段与自茆塘同浚,底宽四米。自普通水位下浚深2-2.5米。卅三年,又工赈浚治陶口桥至下塘段,长4.5公里。
新中国成立后,党和政府将水利建设放在重要地位,发动群众,大兴水利,首先加强了白茆闸的管理,减少了浑潮的进入,南盐铁塘淤垫速度大减。l953年,拓浚了鹿苑至黄泗浦一段,挖土32万立方米,底宽5米,底高程吴淞l米。1955年,疏浚了西旸一段,六十年代以后,县境内浒浦闸、海洋泾闸,耿泾闸、崔浦闸、芦浦闸、徐六泾闸、金泾闸等相继建成,沿江全面实现封港建闸,挡住了浑潮,达到蓄泄有节。彻底改变了过去日进二潮的局面,盐铁塘淤垫情况大为改观。1971年,拓浚梅李以东段。1976年,又拓浚梅李以西段,挖土120多万立方米。河道底宽达8一l0米,底高程吴淞0.5-1.0米,边坡1:2。国家补助经费20万元,建桥十余座及市镇段驳岸四公里余。现在盐铁塘已划为二级区域性河道,正在进一步规划拓浚方案,待将来拓浚后,盐铁塘的引泄调节作用更大。如能达到六级航道标准,上海至张家港的航线可缩短数十公里。
盐铁塘的开凿,促进了集镇的兴建。福山镇向为苏北等地通向我市的交通要冲。三国时,孙权即在此置烽堠。东晋时的南河县及梁代初建常熟县的县治曾设在此。宋建炎三年(1129年),韩世忠曾驻守此地。明嘉靖年间(1528-1565年),为抵御倭寇入侵,筑福山堡,设把总,率兵扼守江防。现在是镇政府所在地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,福山镇已成为一个有轻纺、服装、化工、机械、建材等十多个门类,近二百个企业的明星集镇。1987年,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二亿元。梅李镇依傍盐铁塘和常浒河,素有“东乡十八镇,梅李第一镇”之称,相传公元908年,吴越王钱缪遣梅世忠、李开山戍此。居民依军成市,故名梅李。盐铁塘西种植水稻,塘东种植棉花。东乡所产棉花原来主要在这里集散,故又有“银梅李”之称。梅李镇现在不但是水路交通的枢纽,70年代后新建了常浒、支梅和常王公路,又成为我市东部公路的枢纽。镇上道路宽阔,商店林立,市场繁荣。境内沿线还有王市、赵市、珍门、董浜、支塘五个乡镇,今天,它们都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盐铁塘两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