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是:2023年3月08日 星期三 农历:癸卯年二月十七 常熟新市民事务中心欢迎您! 单位地址:常熟市青墩塘路100号
进入常熟城的郊外,就可以看到高耸挺拔巍然壮观的宝塔——南宋方塔。
这座宝塔历史悠久,据元代至正二十三年(1363年)的《重修琴川志》记载,塔院建于南宋建炎四年(1130年),距今已有889年。建院发起者是僧人文用,据说他在当时的县令李闿之面前游说;虞山状如一条卧牛,如果没有一根法力无边的牛桩将这条神牛拴住,神牛就会飞走,一旦青山飞去,常熟的风水就被破坏。所以只有在城东,对着虞山造一座宝塔——用“拴牛桩”把神牛拴住,常熟方可永保富裕康乐。文用的一席话,使县令动容,遂准许其造塔。这则传说,无疑带有迷信的色彩,但如果从全城总体建筑的角度来看,这座雄伟的古塔和苍翠的青山及山顶上玲珑的辛峰亭,辉映相照,给全城增添了无限的风光!正如明代文豪、邑人赵用贤所描写的:“雁塔撑霄,控山形之峻耸,龙宫掩月,溢水势之横驰。”
不过,此塔在文用手里没有完成,又过了一百多年,到了咸淳年间(1265年-1274年)才由僧人法润继承了文用的遗志,化缘募捐,修成了此塔。这座宝塔,共四面九层,砖木结构。塔身是梭子形,塔顶像古代骑士的头盔,顶端是长长的金属塔尖,增添了全塔的气势。塔角舒展,微向上翘,檐角上各挂铜铃,清风徐来,叮当悦耳。塔内每层有方室一间,原来都供有佛像。四壁有火焰形的门洞,门井有回廊,四周有栏杆。游人可顺着曲折的楼梯,从一层登至九层。站在顶层,极目四望,全城景色尽收眼底。全塔造形庄严,轮廓分明,气势雄伟,可与西安大雁塔媲美。
在修塔过程中,遇到的困难很多。最关键的是上塔顶。塔高67.l4米,其顶为铜铸品,重数千斤,如何上塔顶,在当时生产工具落后的情况下,确实是个难题。关于此事,也有种种传说。其中以堆土法最为可信。据说,当时的土坡一直堆到北市心(原荣大商店门前),然后再将塔顶顺斜坡滚上去。这充分说明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!
在宝塔建成后的,并不是平安无事,而是多灾多难,历尽险患。根据有关史料的记载,在元末明初的战乱中,方塔受到了战火的破坏,“洪武八年,僧净惠重修”。明后期,“嘉靖癸亥,塔第九级倾”。后经维修,才使方塔恢复原貌,可是没过几十年,塔身又受了损伤,在万历年间又重修了一次。天启三年(1623年)冬,常熟地震,塔顶倾斜,几于倒下。这时,邑内名士、明着名的直臣顾大章的弟弟顾大韶挺身而出,“倡众鼎新之”。他虽然不是大官,但颇有名望,经他一倡导,捐款者甚众,古塔终于保存下来。到清康熙中期,方塔又发生了危险。性原,海静两僧,就去找当时朝中的常熟籍名臣、山东巡抚蒋陈锡和他的弟弟内阁学士蒋廷锡。这两位朝廷命官热爱家乡,慷慨解囊,捐了一笔巨款,使方塔院得以重新修复。乾隆十一年(1746年)十月,方塔院大火,寺庙大殿被烧,值得庆幸的是,方塔受到的损失并不大。第二年,即乾隆十二年,在督粮道程光钜倡导下,重建了方塔院的大殿。咸丰十年(1860年)“寺毁而塔巍然独存”,方塔又历一次险境而幸存。同治初,谣传塔下藏有白银,一些无知贪利之徒,纷纷前往挖掘。好在挖者均无所得。故使谣传自然而止。后来由僧人明月募捐修复。从宋代至清代,这类修复工程有史可查的有八次之多。
抗战中,崇教兴福寺毁于日寇的轰炸,方塔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,不过还是奇迹般地屹立着。在那些烽烟四起的岁月中,古塔再也无人问津。塔院内瓦砾遍地,杂草丛生。塔内网积尘封,蝙雀栖身,一片荒凉。塔顶塔刹已向西北倾斜,塔腰第四、五层损坏深度达2米左右,古塔处于摇摇欲坠的地步。
1963年,在我国人民刚刚度过了经济困难时期之后不久,党和人民政府就关注这座已被列入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塔。拨出专款,组织班子,复修古塔。复修工程的难度是很大的。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反复讨论,攻破了一道道难关。最艰巨的是纠正塔刹:塔刹重十五吨,塔尖倾斜度为47厘米,要拨正过来并非易事。“众人拾柴火焰高”,大家献计献策,终于想出了办法:在塔顶高空用放大木架,结合钢筋混凝土井字架,将倾斜的塔尖纠正了过来。修复工程至1964年9月竣工,前后经过了一年多时间,古塔又焕发出了青春。
1987年文管会又进一步修复了塔衣。设计以北宋崇宁二年(1103年)刊行的建筑学典籍《营造法式》为依据,并经古建筑专家们反复论证,然后动工。修复后的方塔,翼角舒展,曲线柔和,保留了宋代建筑的风格。
在方塔的东北方,有南宋古井一口。井圈大如圆桌,用整块青石凿成。外壁一层,内壁有两层,古朴大方。在古井以北,有一棵高大的银杏,树干苍劲,枝叶茂盛,是明代的古树。方塔、古井、银杏,是塔院三宝。
现在的方塔院内,还构筑了亭阁、假山,栽种了上百种花草、翠竹。一年四季,生机勃勃。院内还设有茶室,可供游人品茗、憩息。
方塔,这座有八百余年历史的古塔,屹立在古城之中,它是常熟历史的见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