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
        史话传说
        范仲淹首浚白茆塘
        发布日期:2022-11-30    浏览次数:279次

        白茆塘又名白茆港、白茆浦,为全程流经江苏省常熟的最大河流之一。白茆塘是条古老的河道,据有关资料记载,早在五代十国的吴越时期,白茆塘就为海虞(今常熟)二十四浦之一,其通塞利弊,关系甚巨,故历代治水者无不重视。范仲淹首浚白茆塘的故事在常熟一直流传至今。
        范仲淹(989—1052),字希文,苏州吴县人。北宋思想家、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文学家。景佑元年(1034),45岁的范仲淹回到家乡苏州,任苏州知州。就在前一年,苏州发生大范围的水灾。侵入城乡的大水,到秋后仍未退去。到范仲淹到任时,“积而未退者犹有二三”。治水成为摆在范仲淹面前的第一项任务,范仲淹初到任时,对于如何治水,还没有明确的意见。通过前往常熟等地实地考察,“询访年高”“深研利病”,最后范仲淹力排众议,“亲历海濒开浚五浦”,即在昆山、常熟之间开凿、疏浚白茆、茜泾、下张、七浦、许浦等河道。随即他组织大批民工“以工代赈”,一方面进行防洪水利工程,一方面赈济大量饥民,达到“民勤而生”的目的。范仲淹还对新开之河设置闸门,以防江潮及泥沙的淤积。平时关闸以阻沙,旱时注水灌田,潦(水淹时)时则开闸以疏积水。虽然范仲淹治水计划没能全部实现即奉调离苏,但已取得“今岁各平,秋望七八”的成绩。在他去职后,其制定的治水规划得以继续实施,以后历任官员治水,都以范仲淹的方略为范本。约50年后,朱长文在《吴郡图经续记·治水》一书中说:“范公之迹固未远,求其旧,缵其功,不亦善哉。”

        范仲淹一生以天下为己任,关心国计民生。他在家乡任官职虽不到1年,但其功绩却永远为家乡人民铭记和传颂。为表达对范仲淹治水的感激、怀念之情,常熟人民建祠立宇以示不忘。范仲淹治水时在常熟福山建置的闸门人们称它为“范公闸”,在常熟迎春里原有“范公亭”,在常熟原翼京门外风纪坊之北则立有“范公祠”。将他在白茆塘畔修建的圩堤叫做“范公圩”,其上题写“甘棠遗爱”。范仲淹有堂弟范巨(支使公),其11世孙范德深(名叔渊),自元从苏州迁居至常熟张桥南范、北范一带村落,其子孙繁衍至今。

        

        版权所有:常熟市外来人员服务和管理办公室(常熟市新市民事务中心) 苏ICP备14010987号-1 技术支持:云标科技

        建议使用IE6.0以上(不包括6.0)版本浏览器

        苏公网安备 32058102001216号